浅谈杨家枪
更新时间:2018-12-26     阅读:2525     作者:中国红拳   分享到:

浅论杨家枪

      一、杨家枪之来源

枪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兵器之一,也是冷兵器战争年代重要的杀敌武器。

   枪为兵器者由来已久,黄帝战蚩尤,就有“修干戈”的记载,其中干就是枪的前身。由于枪的灵活性,实用性,使得它在人类整个冷兵器时代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如西方著名的“马其顿方阵”,明朝戚继光的“鸳鸯阵”莫不以枪为主要杀伤性武器。

由于枪在漫长的冷兵器战争年代的重要作用,使得在这漫长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善长枪法的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有关枪法的传奇故事。如三国:赵云;唐朝:罗成(据考证此人为虚构人物};秦琼;五代:王彦章;宋代:杨延昭;岳飞.............

随之而流传下来以这些著名人物有关的枪术。杨家枪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枪为兵器虽早,然有关枪法的记载在古籍中的记载是不多的,尽管在明朝以前也有零星的记载,但系统地论述枪法实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始,而戚继光在书中的长枪总论中开篇就说:“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梨花天下皆尚之”。可见杨家枪在当时诸多枪法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戚继光虽对对杨家枪法推崇之致,然其是否就是北宋的杨家将所传书中未见明言。

大多习练杨家枪者以杨家将所传为称,但在正史及有关官方记载中并未见到杨家将用枪的记载,曾经与多位杨家枪的习练者沟通交流,其枪法来源往往是传说,甚至有戏剧小说的元素。但这并不影响杨家枪的传承和发展。这与中国百姓的英雄情结有关,也不否认古人借圣名以传已道的用心,有人为把自己一生总结的好枪法融入其中流传下去而借助名人。如汜水的桓侯八枪就是明显例子。

关于杨家枪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宋史》判臣传中李全的记载,李全,杨妙真夫妇为南宋时,山东占山为王的土匪武装首领,后投靠官府,在当时南宋,金,元之间反复无常,最后被南宋击杀于扬洲后,杨 妙真与部下郑衍德说“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世事已去,撑柱已倒。。。。。。”这里所说二十年梨花枪明显是说李全,因为史书明显记载李全善使铁枪,号李铁枪,并没有一字提起杨妙真善枪,倒是有人引用了与杨妙真同时代一个叫周密的记载说杨妙真舞双刀水泼不能入。说杨家枪为杨妙真所传似乎也难圆其说。

另有比戚继光稍早的唐顺之,也是武术大家,其曾写过一首杨教师歌:“老杨自是关东客,短衣长躯枣面红。千里随身丈八矛,到处寻人斗轻健。。。。。。。”又说是否这个杨教师就是杨家枪的始祖,此言也难站住脚,因为在宋史中已有梨花枪之名,此杨乃明朝人迟了数百年,何能称祖?

关于杨家枪的来源,正如明未清初的武术大家吴殳在其著作《手臂录》和《无隐录》中所说:“杨家,马家已不可考”但对其中转手扎枪一势的解释借用其师傅的话说:“此乃杨六郎震守边墙起手一枪也。”可见杨家枪来源虽不可考,但其中定有杨家将等古代将领练兵方法之遗存。再加上后代武术家和有识之士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方形成如今内容丰富的杨家枪术。

二、长枪

    历史上作为战争武器的枪其长度在每个时期由于作战的形式不同而不同,车战,马战,步战各有所异。

杨家枪的尺寸,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吴殳的《手臂录》中很明确地说:“杨家亦木枪,丈二至丈八皆有之。”这肯定是杨家枪原来的长短制式。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式,说法不一。本人认为超过身体长度三倍的长度,就会很难控制,人一般的身长不超过两米,也就是六尺,故枪的最长也就定到了丈八。最短丈二,的理由我师傅曾这样解释过:过去战场所用除长枪,就是盾牌单刀,人双臂伸长五尺余,单刀三尺总长为八尺余,而枪前后把占去枪身的约三尺,前手到枪尖剩余九尺,若战场上枪手遇见单刀盾牌手,盾隔枪尖侧身进步劈刀不至于被砍到前手。

现在练杨家枪的往往 是丈八枪只是用于无人时自己练功所用,称之为“练枪”。若与人交流或人前演练则用丈二枪,称之为“演枪”

这种长枪由于其长度限制,无过多花稍动作,大多朴实无华,动作简单明了实用,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军旅阵枪的风格。对于杨家枪的特点,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是这样产的:“惟杨家之法有虚实,的奇正,有虚虚实实,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枪的枪根握于后手掌心中,一则保证出枪长度,二则关键之时可借助掌心推力增加出枪力度,加大杀伤力。也有利于枪杆的灵活转动。

杨家枪主要是圈扎为主,即出枪时不但有公转枪杆本身也在自转、但也有直出的,如大略直入就是例外。

杨家枪是实用性强,很少左右摇摆,见缝就进,如封闭枪,不同于现在说的拦、拿 、扎、是连隔带进,枪身螺旋而进;如裙拦枪前手往外一旋即刻进枪。所谓“见肉分枪是真传”且枪尖始终面朝前方,所谓的不回头枪,退回多用背身月儿枪,退中有防且伺机而进。有明显古代阵枪的痕迹。

随着冷兵时代的结束,由于枪身长,携带不易,再加上招式相对简单缺少观赏性,练起来也费力,故这种枪练习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是作为体能训练的一种方法,有的甚至去掉枪头,变为“大杆”,而忽视了其中的击技内容 。偏离了大枪的作为武器的基本属性。

三、花枪

  花枪其实是长枪的一种变异,由于时代的变迁,枪由军旅中的战争武器,而流落民间,但军旅枪身过长,不易携带和掌握,故出现了尺寸较短的枪“花枪”。尺寸一般在七尺五寸左右。称为“花枪”是因为相比长枪而言,其中的动作内容丰富了许多,相似于棍花的枪花开始出现。

其实一开始的花枪,其中许多动作还沿续了大枪的动作,只是在动作幅度有所变化,如:“小六合”“八门金锁”枪中的裙拦,就有了棍法的东西,但狸猫扑鼠、铁牛耕地等等就几乎没有变化。这些枪法仍有不错的实用价值。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因其枪短而便于携带并容易将棍法融入其中,灵活多变,使其更适应于荒野街头争斗。这时的花枪仍不失为“战枪”。也能起到安身立命的作用。为了增加枪术的名声和神秘感往往借用杨家将之名号,如杨家三十六花枪,秘传杨家三十六枪,杨家梨花枪等等。

随着时代发展,枪的实用性的逐步减弱,也由于民间武术家们谋生的需要,如走江湖卖艺,收徒教人等等。枪的观赏性越来越强,套路也越来越丰富多采。除了融入棍棒的武术动作外,还加入许多其它漂亮的动作,以及戏曲,舞蹈上的动作,使得套路越来越复杂,动作的高难度也大幅提高。以便吸引大众眼球,赢得声誉和市场。枪中动作真伪并存,尺寸和重量上也越来越趋于轻巧,有蜕变为一种主要为表演性运动的趋势。

四、结束语

   古人云:枪为百兵之王。练武都知道,武术中兵器的招式多以枪为假想对手,因为枪的变化多端,杀伤力强,因之过去武人有:百打不如一扎之说。

    中国武术界有名言:“年刀、月棍、久练枪”.。枪是武术器械中比较难练的一种,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直言不讳地说:“其妙在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

练枪的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尤其传统枪术更是如此,必须得静下身心方可练有所成。如戚公所言,练枪“又贵于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

随着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结束,枪在战争中的实用性已经消失,可以说它几乎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但其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和强体健身上仍有无可替代的功效

1543487117805534.jpeg